数字技术如何赋能名录遗产可持续发展?听!这是对话世界的黄山“声音”

第四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黄山对话会今天(6月29日)在安徽黄山开幕。来自10余个国际组织和20余个国家的200余名代表参会,共同探讨空间技术在世界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和世界地质公园保护和管理中的应用,助力《世界遗产公约》和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

《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赋存环境图》(英文版)发布

本次会议为期2天,主题为“数字技术赋能名录遗产可持续发展”,围绕名录遗产与数字化保护、空间监测评估、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文旅融合、空间考古等议题组织八场分会。开幕式上,发布了《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赋存环境图》(英文版),展示了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及其沿线的亚、欧、非等大洲801项世界文化遗产与混合遗产空间分布情况,对从整体上深度解读丝绸之路及其沿线文化遗产的人文与自然环境背景具有参考价值。

据了解,此次会议还将发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遗产与可持续发展黄山愿景》和《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名录遗产行动倡议》,强调遥感等数字技术在名录遗产监测与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呼吁有关国际组织和国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采取切实行动,加强名录遗产的协同保护与管理;名录遗产政策制定者、管理者、研究者等有关各方,采取适当的措施,使用最佳科技手段来减少风险,减缓气候变化对遗产的负面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副主任 王心源:文化遗产是人类珍贵的东西,我们要前置性保护,用空间卫星遥感、飞机遥感、无人机遥感、配合地面观测,我们叫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监测之后进行评估,看它变化大不大,这是一个全链条的,从前置性监测保护到评估到决策,对文化遗产保护来讲,意义非常重大。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任梅梅)

文章来源:央广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